海宁何处可寻苹果维修服务?
若手机希望延长使用年限至两年以上,建议您前往苹果官方指定的维修中心更换。维修点地址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为民路35号6楼。有一点需特别注意,为民路41号1楼存在虚假维修点,店名为“苹果客户维修服务中心”。两家店铺位置相近,请务必仔细辨认,以免出错,具体信息可查询苹果官方网站。
圆明园遗珍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珍宝究竟有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际,抢夺了大部分珍贵文物。
据当年参与劫掠圆明园的英法侵略者回忆称:为拍卖从圆明园中掠夺的珍宝,他们将赃物“悉数陈列于喇嘛庙的大殿之中”,其中包括各式色泽的白色与绿色玉石、古色古香的瓷瓶、古铜器物、金银佛像;毛皮制品亦十分精致,其中不乏珍贵品种,如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还有几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将分得的部分赃物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予他一把雕刻精美的赤金酒壶,这是赃物中最精致之物”。英国女王也获得了一份,是两个精美的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将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制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物品:两根将军的装饰杖,杖身及两端镶嵌着大宝石,工艺极为精湛;一件乾隆皇帝御用铠甲(现藏于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配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塔;数尊用金子和釉制作的佛像;众多戒指、项链、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成千上万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散落至世界各地。然而,大部分仍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收藏了两万余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献品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一并纳入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是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从圆明园中窃取,后虽被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内设有中国馆,由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高2米,青铜鎏金,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两侧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相同,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熠熠生辉,金曼扎镶嵌着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陈设是多么奢华。玻璃桌柜中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与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同,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抱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色泽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购得的……
圆明园文物何时能回归?
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探寻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散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石刻铜刻文物找到了线索。杨来运先生向记者举例说明,北京某单位院内有一对铜狮,据说这里曾是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1900年前后从西山某地(也有说是从圆明园内)运回这对铜狮。据杨先生了解,这对铜狮为嘉庆年间制作,而嘉庆年间在西山除了建设绮春园外没什么大的园林建筑。而绮春园正是圆明园的组成部分,绮春园的宫门于嘉庆年间落成,这对铜狮应该是绮春园门口的铜狮子。
一两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将先人传承下来的两个花瓶和一面镜子捐赠给了圆明园。经初步考证,这两个花瓶一个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是嘉庆年间的,三件物品都是恭亲王被贬到戒台寺清修时随身携带的圆明园物品。
然而,散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仅靠购买并非长久之计。杨先生无奈地说:“关键问题是缺乏相关的国际法规和公约。”尽管我国已加入多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各个公约的追溯力和缔约国范围都十分有限。
“但我们要持续呼吁,并与相关国家协商,在适当的时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各国制定有关法律,将各国非法所得文物归还原国家。”杨先生说。
杨先生所在的文史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散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资料,希望能为将来文物回归做好准备。他们希望,在国外博物馆中见到圆明园文物的人,都能提供一份介绍资料给他们。
杨先生所在的历史文学系多年来持续努力搜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资料,期望为未来文物回归做好准备。他们期待,那些在海外博物馆目睹圆明园文物的人们,能带走一份介绍资料赠予他们。
杨先生最后表示,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只有在它的“诞生地”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远离文化根源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过是孤立的陈列品。圆明园遗址公园正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若申报成功,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及“在发源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相关国家更不应“拖延”归还圆明园文物。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政府用14年时间,采纳西方建筑的巴洛克风格,在长春园北端,建造了十景大水法,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即为乾隆皇帝指派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及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建造的。西式宫殿建筑在中国园林中开创先河。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座建筑,楼前有喷泉池,沿东西坡道可攀登至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央为蓄水池,可容纳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实施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劫掠。为掩饰其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处中外闻名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再次遭受劫难,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洗劫,盗贼们掠走了园内的大量艺术珍宝,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亦未能幸免,石雕被砸碎,铜兽头和商周知名的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御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玉磬等宫廷装饰品,还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亦散落海外。《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等珍贵图书文物,也未能幸免于难。